亿的突破,一边是多数中小制作公司因成本高企黯然退场。短剧商业化究竟是短暂泡沫还是可持续赛道?本文通过《无双》《盲刃》《赘婿》等多个公开可查的真实案例,解析付费分账、免费广告、
《无双》的“神话”与背后的成本困局:2023年,丰行文化承制的《无双》成为短剧行业的标志性案例——这部成本不足50万元的作品,凭借“战神归来+复仇爽文”的高密度剧情,8天内创下1.2亿元充值流水。但该剧制作方、丰行文化创始人李涛在后续公开访谈中透露,这部看似“印钞机”式的作品,实际分账仅几百万,核心原因是投流支出占总成本的90%。这种“高流水≠高收益”的悖论,成为付费短剧的普遍困境:红果短剧曾公开部分分账数据,其平台上《好一个乖乖女》上线天分账超400万元,但同期近70%的付费短剧因投流成本过高,连制作成本都无法收回。
:付费模式的残酷性在中小制作公司中尤为突出。据行业公开讨论,付费短剧平台给制作方的分账比例通常仅6%,这意味着一部全资50万元的剧,需要用户充值达800万元才能回本,而能达成这一目标的作品不足5%。更关键的是,付费模式高度依赖平台数据,部分中小团队反映“充值数据不透明,议价权几乎为零”,进一步加剧了生存风险。李涛在访谈中直言:“2025年付费模式会大幅收缩,仅留下极小的细分市场,多数中小团队根本耗不起。”免费模式的崛起:
52万播放到2.2亿破圈:在付费市场遇冷时,免费平台成为新的增长极,河马剧场的《盲刃》是典型案例。这部最初在抖音端原生播放量仅52万的作品,转至河马剧场免费平台后,凭借“家族权力斗争+爱情考验”的强冲突剧情,最终斩获2.2亿播放量。河马剧场的核心策略是“用户需求锚定”——其通过公开的“合伙人计划”,分析用户画像后发现年轻群体(35岁以下)占比超40%,因此重点推送悬疑、情感类题材,《盲刃》的剧情设计恰好契合这一偏好,最终实现流量爆发。
+免费增收:免费模式的创新还体现在“跨端运营”上,《林深不知云海》的操作极具参考性。该剧先在付费平台上线,凭借细腻的情感剧情获得2069.5万热力值与1.1亿抖音播放量,积累初始口碑;两个月后登陆免费平台,通过广告变现实现二次增收,最终双端播放量突破5亿次。这种“一轮付费沉淀用户+二轮免费放大收益”的模式,不仅延长了内容生命周期,也让制作方的收入远超单一付费模式——据平台合作方透露,该剧最终收益是纯付费作品的3倍以上。
“甜宠战神”到多元赛道:为打破同质化,免费平台开始拓展小众题材,河马剧场的尝试颇具代表性。其将题材标签扩充至漫剧、战争、推理等领域,男频硬核题材《问剑》以“古装玄幻+侠义精神”吸引男性用户,播放量达6399.5万;女频《庶女成凰》靠“女强复仇+智斗”剧情,带动平台女频广告收入增长。此外,平台还推出“爆款追加奖励”,符合条件的次新剧可额外获得5-15万元奖励,这种机制推动《野蛮女友美又飒》等作品播放量破亿,证明“题材差异化”是免费模式的重要竞争力。多
“不”》:短剧的社会价值变现:短剧商业化并非只有娱乐一条路,政务与公益题材的尝试也值得关注。2024年11月,陕西西咸新区永乐镇的10位70岁以上社区大妈,主演了普法短剧《对网络谣言说“不”》。这部用关中方言演绎的“社区碎戏”,通过“谣言传播导致邻里矛盾”的剧情,科普网络谣言的危害,剧中“公安抓捕谣言传播者”的片段因情感真实,在微信视频号获得超10万社区居民点赞互动。该案例证明,短剧可通过“社会价值+本地化传播”实现影响力变现,后续还获得当地政务部门的宣传支持,形成“公益+传播”的良性循环天博平台。
IP的短剧拆解:从文学到短视频的跨域转化:IP改编是短剧商业化的重要路径,阅文集团对《赘婿》的操作极具代表性。作为头部网文IP,《赘婿》并未直接翻拍长剧,而是拆解为多个独立短剧单元——每个单元聚焦一个剧情亮点,比如“宁毅帮苏檀儿解决布商危机”“赘婿身份反转打脸”等,单集时长1-3分钟,既保留IP粉丝熟悉的情节,又符合短剧“快节奏”的特点。这些短剧单元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上线后,累计播放量超5亿次,不仅为《赘婿》长剧与原著小说引流,还通过广告分成与IP授权获得收益,实现“一次IP开发,多端变现”。
:垂直题材的商业化也有新突破,《爱意满乡间》是典型案例天博全站。这部聚焦“大学生返乡创业”的短剧,没有堆砌“爽点”,而是真实展现“种果树遇病虫害”“电商助农遇难题”等情节,在免费平台播放量达3.5亿次。其商业化亮点在于“剧情+产业联动”——剧中出现的农产品(如苹果、核桃),通过“剧情种草+直播间带货”的链路,直接带动产地销量增长,制作方获得销售分成;同时,该剧还吸引当地文旅部门合作,将拍摄地打造成“短剧同款打卡点”,进一步拓展收益来源。短剧商业化的破局策略:
“小而美”路径:从《对网络谣言说“不”》《爱意满乡间》等案例可见,短剧无需高成本也能成功。中小团队可借鉴“本地化+真实场景”的思路:用手机拍摄降低设备成本,以社区、乡村等真实场景替代搭建布景,邀请非专业演员(如社区大妈、返乡青年)参演,既降低人力成本,又提升内容真实感。河马剧场也为中小团队提供支持,其“一键生成”工具可自动匹配热门模板与素材,将制作周期从15天缩短至3天,进一步压缩成本。
“需求导向”:《盲刃》《问剑》的成功证明,“找对用户”比“做爆款剧情”更重要。制作方需善用平台公开工具:抖音的“热榜选题库”可实时追踪用户偏好,快手的“粉丝画像分析”能定位目标群体(如年龄、地域、兴趣)。例如,若数据显示30-35岁女性对“职场逆袭”题材关注度上升,可针对性开发相关剧情,避免盲目跟风“甜宠战神”。
“多元组合”替代单一依赖:头部案例已验证“多元变现”的有效性:《林深不知云海》靠“付费+免费”双端增收,《赘婿》靠“广告+ IP授权”盈利,《爱意满乡间》靠“带货+文旅”拓展收益。中小团队可从“小切口”切入:比如美妆短剧可设计“剧情种草+直播间转化”,本地餐饮短剧可绑定“优惠券领取+到店消费”,通过“短平快”的链路实现变现,避免依赖单一分账或广告。
IP拆解到《对网络谣言说“不”》的公益尝试,短剧商业化正在告别“流量狂欢”,走向“内容价值+多元变现”的理性阶段。成功的案例证明,短剧不是“赚快钱”的工具,而是需要结合用户需求、成本控制与变现设计的系统工程。未来,那些能平衡商业收益与内容质量、兼顾大众喜好与细分需求的作品,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——正如《爱意满乡间》的制作方所说:“用户记住的不只是剧情,还有剧情背后的温度,这才是短剧商业化的核心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